啥是佩奇党

来自 赵鹏 | January 21, 2019

最近,朋友圈被长广告《啥是佩奇》刷了屏。啥是佩奇,我不熟。我家的主流文化是小火车托马斯和海神之子波西·杰克森,坑已满,完全没有佩奇的位置。我只知道佩奇是一头动画小猪,她的形象我并不喜欢,原因是它完全无视透视原理,就像遭受过降维打击,据说是符合低龄儿童平面化的视角,而我家里的娃算是高龄儿童了,于是就没有引进。

然而也不是全无兴趣。比如说,佩奇的原名是啥?一搜,是 Peppa Pig。那么,应该叫做“佩帕猪”,那么为啥翻译成“佩奇”?

这个在网上也讨论过,“佩奇”其实是 Peppa 跟 piggy(小猪)的混合。这就有趣了,进入了我家的主流文化:关于童话角色的命名,我已经暗中观察了很久。

1.

在漫漫的育儿长路上,经过对童话故事的反复朗读,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儿:欧美的童话故事里,拟人的形象往往是有名字的——这不稀奇,稀奇的是,他们的名字往往跟他们的属性有关。

比如,我家以前有本硬壳纸做的德语童话书,里面的一只小猴叫 Alfred,跟德语的“猴子”(Affe)接近;小河马叫 Nina,跟德语的“河马”(Nilpferd) 首字母相同。其他动物的名字,也都符合这个规律。

这个例子举得不好,非主流。那就说说我家的主流文化小火车托马斯。

托马斯系列剧里,有一辆巴士叫伯蒂(Bertie),跟“巴士”(bus)首字母相同;吊车叫克兰奇(Cranky),跟“吊车”(crane)接近;直升机叫哈洛(Harold),跟“直升机” helicopter 首字母相同 ;有个柴油小火车叫迪索(Diesel),这词本身的意思就是“柴油”;动车叫史宾瑟(Spencer),象征了“速度”(speed);连托马斯(Thomas)的名字都跟他的属性有关,Tank engine。

用常见的名字来暗示属性,我觉得欧美的育儿界是故意这么干的,在童话里帮助低龄儿童潜移默化地识别各种名称,同时帮助不识字的爹妈学语言。

反观我国的童话故事,拟人的形象,往往是没有名字的。

小马过河的寓言,里面的主角就叫小马、松鼠和老牛。

龟兔赛跑的故事,里面的主角就叫兔子和乌龟。

别说动物,连人都常常没名字。比如葫芦娃,以“大娃”、“二娃”等序数词代指。“水娃”、“火娃”那都是绰号,不是名字。老爷爷、穿山甲、蛇精、蝎子精都通通没名字。

我们只在乎他们的属性和标签,而忽略他们的个性。

要是给他们起了名字,恐怕连我们自己都觉得不自在。你能想象把小马过河的故事改成下面这样吗:从前,有一匹小马,叫马千里,托着一袋粮食要过河。这时,他遇见了一头老牛,叫牛百岁……

2.

我没有深入研究过原因,只是直观上觉得这跟中外的文化习惯有某种联系。

比方说,几个老外见面,如果其中一个带来了两三个新朋友,那么刚见面时,新朋友势必会跟每个人一一握手,嘴里同时念出自己的名字,作为自我介绍。

一有了名字,他就不再是某个属性和标签了,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。动画片《怪物电力工厂》就有这样一个情节,大眼仔得知毛怪给他们的电能来源小孩起名为“阿布”时大喊:不要起名字!起了名字,你就对她产生了感情,以后没法正常工作了!

华人圈一般不这样。常见的情况是,新来的不会主动自我介绍,别人也不会直接去问:你叫什么?太唐突了。

大家更在意的是彼此的属性:他从哪儿来?哪个部门的?有没有女朋友?没有的话可以给他介绍一个……管他叫啥……

这习惯投射到讲童话故事的方式里,那就成了小马,老牛和松鼠。我们只在乎他们的属性和标签;至于姓名,不重要。

我在《学 R》一书里讲到变量名时引用过一位老外的一段话:

不要给你的矩阵变量取名为“矩阵”。你会给你的狗狗起名字叫“狗狗”吗?

此书的另一位作者是中国人,对此就不屑一顾地说:怎么不行?我家的猫咪名字就叫“猫咪”!

3.

由于在现实生活里找到了依据,我一度以为这是中外有别。后来,经过继续观测,发现这完全是偏见。

旧时的外国童话,角色也经常没名字。

比如安徒生童话,小美人鱼是没名字的,只以“最小的妹妹”来称呼。丑小鸭也没名字。

格林童话里,白雪公主叫 Schneewittchen,那是因为她长得雪白(Schnee),是属性,不是常用名;灰姑娘叫 Aschenputtel,那是因为她打扫卫生,有灰尘(Asch);小红帽是因为戴了小红帽,睡美人……睡美人在原著里从来就没有名字。

与此相反,我国的古典作品里,倒是暗藏着跟现代欧美童话相似的命名传统,用常见姓名暗示属性。

比如说《聊斋志异》,有个人物叫“阿英”,其实是“阿鹦”,是个鹦鹉精;还有个人物叫“黄英”,是菊花精。再比如民间神话的白素贞,姓白,因为是白蛇精。拍成的电视剧里出现了个角色叫胡媚娘,姓胡,那是个狐狸精。既是常见的合理人名,又暗示了人物的属性,跟小火车托马斯的命名是一样一样的。

然而跟最有名的那个角色比起来,这些姓名属于小儿科。

那个角色就是孙悟空。这泼猴儿是华语文化里以常见姓名来暗示属性的杰出代表。

孙悟空是石头变的,从基因上来说是无父无母的,如果叫“石破天”那是没毛病,可是他为什么姓“孙”?

是他的师父菩提祖师给起的,因为他是个猢狲——意思就是猴子。

这段情节,在西游记第一回里是这么说的:

祖师笑道:“你身躯虽是鄙陋,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。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,意思教你姓‘猢’。猢字去了个兽傍,乃是个古月。古者,老也;月者,阴也。老阴不能化育,教你姓‘狲’倒好。狲字去了兽傍,乃是个子系。子者,儿男也;系者,婴细也,正合婴儿之本论。教你姓‘孙’罢。”

啥意思呢?大概就是说:你是个猢狲,本来想教你姓胡。然而胡字意思不好,没啥前途,不如姓孙,前途光明。

幸亏祖师有文化,不然这猴子就叫“胡悟空”了。

4.

“佩奇”是个很好的翻译。这两个字很符合儿童的心理,而且跟英文的 piggy 遥相呼应,比“佩帕猪”强多了。

前些天,R 语言的“逆天包”系列之 pagedown 包正式诞生,我随口就把它译作了“佩奇党”:不是吗?page 读起来比 piggy 更“佩奇”。

包的作者益辉大概是跟他家小谢看过动画片,他不无担忧地说:

你给取的中文名“佩奇党”将来可能会招来小猪佩奇的小粉丝。

小粉丝们可能会好奇,pagedown 跟小猪佩奇有啥联系?

他俩的联系,也许就是我们碰巧都知道。

佩奇党是啥?

是个免费好用的软件包,用来做网页。有了它,你不需要懂 HTML5,不需要懂网页技术,只需要懂 markdown,就能轻松制作出一种特别的网页。

特别在哪里?

七个字:佩奇(page)化,直接打印。

比如,佩奇党生成的书稿,其实是个网页,经过了佩奇化,不仅可以像读 pdf 一样浏览,还能像 pdf 一样直接打印到纸上:

佩奇党生成的简历,也是个网页,佩奇化,可以直接打印到纸上:

海报,佩奇化,直接打印;

还有佩奇化的名片,佩奇化的信件……看架势,佩奇党野心不小,可能将来会把所有类型的网页都佩奇化,直接打印。

我觉得,将来的学生有望用它来写学位论文。佩奇党的使用说明书就是拿它自己做的。从这本不长的说明书里可以发现,这玩意儿的逆天之处在于,虽然它是个 R 包,但是哪怕你连 R 都不懂,竟然都可以使用它。不深究的话,只管用佩奇党,你甚至感觉不到 R 语言的存在。

安装使用很简单:

  1. 安装 R 语言。正版免费。
  2. 安装 RStudio。正版免费。
  3. 安装 pagedown 包。正版免费。
  4. 打开 RStudio,从模板里创建 R Markdown 文档。

就像广告里演的那样,转告你的乡亲们吧:

今年过年不一样,

全村用上佩奇党!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